首页 资讯 正文

代码织就星河幕!看95后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“追光”路

体育正文 99 0

代码织就星河幕!看95后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“追光”路

代码织就星河幕!看95后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“追光”路

开国少将王扶之与“平型关大战(dàzhàn)突击连”官兵深情追忆抗战往事—— “我们为了全民族而战(érzhàn)” ■詹丽红 解放军报(jiěfàngjūnbào)记者 范恩达 特约记者 王立军 图①:年轻(niánqīng)时的王扶之。图②:王扶之近照。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 见证(jiànzhèng)老兵与年轻时的自己相拥 夏日大连,生机盎然(shēngjīàngrán)。 前不久,在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(yīyuàn),记者见到(jiàndào)了102岁的王扶之将军。 从放羊娃到开国(kāiguó)少将,在这位百岁老人讲述往事的沙哑嗓音中(zhōng),那段峥嵘岁月仿佛重现记者眼前。 王扶之原名“王福治”,1923年出生的他,自小便跟随(gēnsuí)父亲在地主家打长工。老人回忆说,那时候(shíhòu)经常听人讲红军队伍给(gěi)穷人分田地的故事。 1935年,红军(hóngjūn)长征时来到了王(wáng)扶之(zhī)所在村庄。12岁的王扶之挺直了一米六的身板,站在了红军招兵处的门口。虚报自己17岁的王扶之经过再三请求,终于如愿参了军。当时谁都不曾想到,这个连枪都扛(káng)不稳的“红小鬼”,日后会成为叱咤疆场的铁血战将。 登记花名册时,文书听到“王福治”的读音,不由念起“大厦倾危,国人扶之(zhī)”的句子。文书对王(duìwáng)扶之说:“我看你不如叫(jiào)王扶之吧!”从此,“王福治”成为了“王扶之”,放羊娃成为了小红军。 “那会就想着(xiǎngzhe)能吃上白面馍,谁知道一扛枪就是一辈子。”老(lǎo)将军回忆起自己的参军经历时,忍不住地咧嘴笑。 入伍动机简单质朴的王扶之,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叫“革命”,直到(zhídào)那堂特殊的党课(dǎngkè)。 1937年8月,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。当头顶的“红星(hóngxīng)”要换成“青天白日”,王扶之难以接受,甚至产生(chǎnshēng)了离开(líkāi)队伍的念头。 组织科长听闻此事后,对王扶之等几名战士进行了(le)严肃教育:“国难当头,改编又不改心,红旗还(hái)在我们(wǒmen)心里!我们是抗日救国的先锋军,我们为了全民族而战!”从此,一心跟党走,一心为中国(zhōngguó),成了王扶之一生的志向。 14岁那年,刚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王扶之就亲历了那场彪炳史册的平型关(píngxíngguān)战斗。此次(cǐcì)与记者一同前来探访(tànfǎng)老将军的,还有“平型关大战突击连”第47任指导员栗新朝。 栗新朝带(dài)着全连官兵的崇高敬意,也带来了(le)荣誉室里珍藏的“传家宝”——一把布满暗红锈迹的大刀。 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……”看到大刀,王扶之的目光瞬间变得(biàndé)锐利起来,口中不自觉(zìjué)地哼唱起《大刀进行曲》,随后(suíhòu)便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的故事。 “那条沟太险了,最窄的地方只能通过一辆汽车,两侧是几十米的断壁,就(jiù)像(xiàng)老天特意为咱们挖出来的伏击地。”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(zài)空气中划出一道弧线。 王扶之清楚地记得,当天夜里暴雨如注,战士们用油布包裹着武器弹药,踩着没过(mòguò)小腿的泥泞向阵地进发。“雨太大了,我们只能摸着黑往前走。”老人回忆道(dào),“不少战士滑倒了,但(dàn)没一人吭声,都怕(pà)暴露目标。” 1937年9月25日清晨,王扶之和(hé)战友们经过一夜风雨侵袭,忍受着饥饿和寒冷,隐蔽在潮湿的阵地上,终于等来了敌人的辎重和后卫部队。7时许,敌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圈,随着(suízhe)指挥员一声令下(yīshēnglìngxià),全线开火,炮弹爆炸声和冲杀呐喊声,在山谷(shāngǔ)里回荡。 战斗在(zài)清晨打响,一直持续到(dào)午后。回忆起当时的战果,老将军眼中(yǎnzhōng)满是(mǎnshì)自豪:“我们缴获了敌人1000多支步枪、20余挺机枪还有一门大炮呢!”而作为测绘员的王扶之,因想给部队缴获一个日式望远镜,被弹片击中左脸,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疤。 在之后的烽火岁月里,王扶(wángfú)之越战越勇。从手持梭镖的小战士(zhànshì),到运筹帷幄的指挥员,他身上那股不惧生死、冲锋在前(chōngfēngzàiqián)的劲儿,没有丝毫改变。 1949年1月,时任39军115师343团团长的王扶之主动请缨,带全团受领解放天津城的主攻任务(rènwù)。为摧毁敌人碉堡,顾不上横飞(héngfēi)的子弹,王扶之拎起炸药包就往前冲。警卫员拼死拽着他:“团长,您不能去!”得到的回应(huíyìng)却是王扶之眼睛一瞪:“怕(pà)啥?我死了,你(nǐ)来当团长!” 这一冲,王扶之接连端掉了3座碉堡,而代价是腿(tuǐ)上多了个血窟窿。“只要我还在(zài),就是对战士们的鼓舞!”最终那面(nàmiàn)象征着胜利的红旗,高高飘扬在天津城头。 记者问老(lǎo)人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什么,老将军(jiāngjūn)摸着胸前的勋章,沉思良久说:“没给红军丢人,没给国家丢人。” 采访接近尾声,王扶之殷切嘱托官兵们要赓续“猛打猛攻,首冲敌阵(dízhèn)”的突击精神,并饱含深情(shēnqíng)地为连队题写光辉的连魂——“首战(shǒuzhàn)平型关,威名天下扬”。 (来源(láiyuán):中国军网-解放军报)
代码织就星河幕!看95后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“追光”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